发布日期:2013-04-15 00:00:00浏览次数:3875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作者:云南省人口和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H7N9禽流感病毒,对于禽类属于低致病率病毒,而对人类患者而言则具有高病死率。对于这一全球首次发现的人感染新亚型流感病毒,我们当前所知仍然非常有限。
人禽间屏障如何被突破
如果将病毒侵入人体的过程比作团队作战,其中,血凝素(HA)像一把钥匙,突破人身上的宿主限制;神经氨酸酶(NA)帮助病毒破坏细胞受体,从而使新复制合成的病毒扩散;剩余的6个基因片段协作,完成病毒大量在细胞体内复制的过程。3个步骤的配合缺一不可,哪一个失衡,都可造成病毒力量弱化,对人体难以起到杀伤作用。但不幸的是,在H7N9禽流感病毒中,这3个步骤高效配合,对人体产生了极大破坏。
4月10日,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传出消息,该研究室病毒片段的重配研究结果显示,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来自于东亚地区野鸟和中国上海、浙江、江苏鸡群的基因重配。野鸟在H7N9禽流感病毒的基因重配中起了重要作用。而这一结果为查明H7N9病毒来源指出了一个可能的方向。
对于这一重大发现,人们不禁要问:这种病毒重配是怎么产生的?究竟还有多少种类似的病毒可能出现?一个在禽类里流行的感冒为何会跨种感染给人呢?
对此,来自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进行了详细解释。目前,流行性感冒病毒一般可分为3种:甲(A)型、乙(B)型和丙(C)型。其中B型和C型一般只在人群中传播,很少传染到其他动物。禽流感则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水禽是各种禽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禽流感病毒由8个基因片段组成,包括HA、NA、PB2、PB1、PA、NP、M、NS,其中,HA、NA这两种基因名称决定了病毒的命名,中间6个“家族成员”则各不相同。
研究人员指出,病毒重配在自然界不断产生,不同病毒通过各自宿主的接触,彼此交换基因片段。目前,科学家已经从甲型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水禽中分离到16种HA与9种NA亚型的甲型流感病毒。因此,它们之间的不同组合,现实中已发现130余种。截至目前,禽流感病毒H5N1、H9N2、H7N7、H10N7等均有感染人的记录。
按照传统经验,一般的禽流感病毒,不管在禽类中是低致病病毒还是高致病病毒,都较难感染到人,一般经过人的呼吸道即被阻止。但最近的现实和研究均揭示,原本在禽类中流传的病毒,或经过中间宿主猪产生基因重配感染到人,或直接由禽到人。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已经观察到,H7基因片段和惯常的H7没有太大改变。但N9基因片段要比一般的N9基因片段短一些。”研究人员表示,虽然目前还不知这种变异导致何种具体后果,但N9基因片段的异常,已被怀疑为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人并导致高病死率的原因之一。
然而,截至目前,H7N9亚型病毒的致病机制、跨种间传播的分子机制等更多问题仍然未知。
H7亚型病毒危害不容小觑
横亘在人类与H7禽流感病毒之间的屏障出现了细微瑕疵。与所有感染H5病毒的NA均为N1不同,H7的HA能与多种NA基因很好兼容,同时不同组合的H7Nx均能感染人。而这种多样性与人感染的特性均提示,H7亚型病毒的危害不容小觑。
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的出现,给公众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也让学界开始重新审视其所在的“大家族”:H7亚型禽流感病毒的破坏力。在此之前,与患者病死率超过50%的高致病性H5N1亚型禽流感备受关注相比,研究者对于人感染H7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关注度相对低了很多。
在4月3日出版的《病毒学报》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流感中心主任舒跃龙作为通讯作者,对H7N9所在的“大家族”H7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暴发流行及感染人的情况进行了梳理,从病原学特征角度对H7亚型病毒对公共卫生的潜在威胁进行了评估。
文章指出,与所有禽流感病毒亚型一样,H7亚型病毒也可分为北美谱系和欧亚谱系。迄今,我国所属的欧亚谱系H7亚型禽流感在人群中最大规模的暴发是在2003年春,H7N7亚型共导致荷兰86人感染,其中78人患有结膜炎,5人同时患有结膜炎并出现呼吸道症状,2人仅有呼吸道症状,1人死亡。另有3名未接触过感染家禽的患者家属也表现出感染H7的临床症状,并分离到了H7病毒,这表明该病毒可能存在有限的人传人机制。而北美谱系H7病毒感染人出现在2002年。
据介绍,绝大多数禽流感病毒与a2,3半乳糖苷唾液酶受体结合,而人流感病毒与a2,6半乳糖苷唾液酶受体结合,相应的禽类和人分别表达a2,3半乳糖苷唾液酶受体和a2,6半乳糖苷唾液酶受体为主。这种受体类型和分布不同被认为是流感病毒在禽类和人类跨种属传递的主要障碍。
值得警惕的是,横亘在人类与H7禽流感病毒之间的这道屏障出现了细微瑕疵。有研究表明,2002年~2003年期间分离到的北美谱系H7禽流感病毒与a2,6半乳糖苷唾液酶亲和力增强,与人流感病毒相似。这就意味着,如果病毒经适应后,受体结合特性以a2,6半乳糖苷唾液酶为主,就具备从禽到人,从人到人的传播特性。
此外,文章指出,许多H7亚型病毒不需要经过适应便能够在实验动物的呼吸道有效复制,并且在哺乳动物体内系统性的播散,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由此提示H7亚型禽流感病毒有潜在的大流行的可能。
目前大范围人传人可能性不大
如果把在人间传播快、病死率高的SARS疫情,比作病毒对于人类的机关枪扫射,那么,目前H7N9疫情则更像是病毒躲在暗处放冷枪。H7N9会不会人传人,造成大规模的危害,是公众最为关心的话题。目前,H7N9尚未具备这样的能力,但如果病毒继续产生变异,情况也有可能发生变化。H7N9亚型病毒可能将会长期存在,现在必须密切追踪疫情发展态势。
“从病毒学角度看,人传人是指人在日常接触中被其他携带病毒的人所传染。”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金奇教授说。
“病毒在人际间传播都需要具备3个基本特点。”金奇说,首先,病毒能够识别人体细胞表面的受体,并和受体结合进入人体细胞。其次,要能够在人体细胞中繁殖;第三是要能够通过芽生等方式释放具有感染能力的病毒。
“然而,病毒能不能在人群中传播,其实与更多因素有关。比如感染者与其他人谈话时的距离,空气中病毒所形成气溶胶中病毒的浓度,病毒识别受体在人体中组织、器官的分布等。”金奇举例说,根据目前的知识,SARS病毒在人体中的识别、结合受体ACE2通常分布在下呼吸道,因此只有当病毒到达人的下呼吸道时才有可能产生感染。
那么,就目前来看,H7N9是否具备人传人能力?金奇结合当前已知的、非常有限的H7N9流行病学等特征给出了否定答案。“SARS期间,医务人员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往往是由于医生对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时病毒迅速扩散等原因造成的。而此次救治过程中,一些患者也接受了气管切开,但至今尚无医务人员感染的报道。此外,根据目前的报道看,没有发现密切接触者感染H7N9病毒,这也是H7N9和SARS最大的区别。当然,如果病毒继续产生变异的话,情况就有可能发生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经确定此次H7N9亚型病毒中6个基因片段(PB2、PB1、PA、NP、M、NS)来源于H9N2禽流感病毒,而世界卫生组织已将H9N2列为潜在流感大流行的候选病毒。而在3月31日的《病毒学报》上,广西医科大学微生物研究室张增峰教授等人报告称,他们首次应用体外H9N2病毒感染人肺组织,结果显示,H9N2亚型病毒可感染人肺组织,病毒复制的主要靶细胞为肺泡细胞、呼吸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和细支气管上皮细胞。由此提示,H9N2亚型病毒可以适应人这个宿主,并在人肺上皮细胞上有效复制。
上述证据是否说明H7N9亚型病毒对于人类危害很大?对此,金奇直言,H7N9亚型病毒作为一个重配的新型病毒,其特性、危害、传播方式等并不是“1+1=2”的概念,“但1+1绝对和2有关系。”“换句话说,就是H9N2亚型病毒的一些特性会保留,一些会减弱,一些会增强,一些会完全丢失。但究竟H7N9具备怎样的特性,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观察研究。”
未来H7N9是否具有大规模流行的趋势?“国家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侯云德院士认为,目前,H7N9还表现为“禽传人”,没有有效的人传人证据,“未来是否会有大范围人际间传播还很难预测,现在必须密切追踪疫情发展态势。”
金奇表示,从现有的证据来看,H7N9可能具有人传人的潜能,但传播能力不够。“当然,也不能回避,病毒重配在自然界不断发生,不同病毒通过各自宿主的接触可以彼此交换基因片段。如果H7N9与人流感病毒发生重配变异,基因的改变也会带来生物学特性、致病性的改变,人际间传播的可能性就会增大。”金奇说,这有赖于国家的传染病监测体系支撑,科学家作出及时回应。
在侯云德看来,H7N9亚型病毒估计将会长期存在,未来,H7N9患者也有可能在世界其他国家出现,病毒消失的可能性不大,发病数估计也会比同是“禽传人”的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例数多。“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例,全球是600多例,我国15年间共有45例。”病毒长期存在、不断变异,将增加人传人的可能,要防范和应对可能出现的大范围人传人。
“诊断试剂研发尤为关键。”侯云德说,H7N9的传播模式与高致病性的H5N1类似,都是“禽传人”,但禽类感染H7N9多不发病,难以提前识别和防控。因此,更加快速、方便使用的诊断试剂,将有助于及早发现病患。(来源:《健康报》2013年4月12日8版)
(云南省健康教育所 2013.04.15 转载)
已有账号?登录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