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2-12-19 00:00:00浏览次数:5830来源:健康报作者:云南省人口和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年手术量达2800余台,复杂、疑难危重病例占年手术量的60%以上,手术成功率超过99.2%,连续实施心脏移植手术70余例,手术成功率达100%,移植数量居全国第二……在有着146年悠久历史的武汉协和医院,心血管外科是其一面旗帜。然而这个国内顶尖的科室,却表现得相当“小气”:常常舍不得开好药、用贵器械,却想着法子为患者省钱。
■心血管外科的规矩多
无影灯下,一台心脏手术进入缝合阶段:主刀医生拿起一根双头针的滑线,缝完打结以后,把剪下的两个带单针的缝线继续用于该手术患者的缝合。
“这是一种特殊的进口尼龙线,用于心脏缝合和关胸缝合,每根长约90厘米,价格高达150元左右。线越长越方便缝合打结,不少外科医生在打一次结后,往往会将多余的线剪断丢弃。”该院心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国说,在不影响医疗质量的前提下,该科室的手术医生在同一台手术中,都会自觉将一根缝合线分成几段用,为的就是尽可能帮患者省钱。
“线短一点,医生操作起来虽麻烦一点,却能让病人少花点钱。”董念国说,通常情况下这种手术需使用30根左右缝合线,而这台仅用了15根,为患者节省了2000多元。
术中患者难免出血,有的医生过度依赖止血胶一类的产品,轻轻一喷就得让患者花费两三千元。该科的规矩是,除非遇到必须使用辅助止血药物的情形,通常情况下要尽量采用缝线、电烧等基本外科止血技术,这些都不额外收费。
在病房,心外科的规矩同样多。术前患者只要能正常吃饭,坚决不准开价格昂贵的营养药,实在需要药物调节的,只开科室自己配制的GIK营养液(葡萄糖、胰岛素、钾),每瓶价格仅10元左右;术后患者,能用低档抗生素解决问题的,决不用高档药。
在细节处下功夫,结果是明显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负担。以普通的换瓣手术为例,整个医疗过程一般可节省近万元,而先天性心脏病则可节省5000余元。
■多方“化缘”救助农村患者
在农村,男人往往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如果他们患上心脏病,对家庭是一个致命性的打击。为减轻这部分患者的负担,2010年5月,该院心外科斥资百万元实施“顶梁柱计划”,目前已资助50多名农村成人瓣膜和冠心病患者。
早在2001年,武汉协和医院就支持心外科设立了专项基金,每年至少拿出100万元,用于农村心脏病患者的救助。据院方记录显示,近12年来,该科室累计为贫困患者减免治疗费用3400余万元。
“这样大的支出,光靠科室是无力支撑的。”董念国说,有了医院的支持,心外科才有底气承担更多的社会公益。
对此,武汉协和医院院长王国斌看得很清楚:“很多患者到这里是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我们不帮他们,他们无处可去。让贫困患者看得起病,‘国家队’才算合格。”
除每年申请一批专项基金用于救助贫困患儿外,协和心外科还主动联系社会各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爱心人士,以及湖北省民政局、省慈善总会、省红十字会、爱佑基金会、华夏基金会等。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帮助下,近百名复杂先心病患者得到不同程度的救助,大大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
■“必须对得起这份信任”
对于医护人员的付出,患者都记在心里。在心外科病区护士站前的墙角下,摆满了各种锦旗、牌匾。
不收红包是“协和心外”建科以来一直坚持的传统。据不完全统计,全科室每年拒收红包、礼品的金额达数十万元。护士长李燕君记得,有一次她帮医生把红包退还给病人,病人竟然担心得哭了起来。后来,医生们都学会了“变通”,手术前假装收下红包,让病人和家属安心,手术后再一一退还。
好传统,好氛围,靠的是科室带头人、老专家以身作则。“大处方的笔实在开不下去。”69岁的孙宗全教授来自湖北京山农村,他回忆说,由于家境贫寒,他求学期间常把家里磨的米粉带到学校当粮食。现在看到不少贫困病人为省钱舍不得打饭吃,也从家里磨米粉带到医院,不由得想到自己的经历。“全科11个正教授8个来自农村”,董念国说,看到贫困患者就像看到自己的过去,所以能省就尽量帮他们省。
为了管住开处方的笔,该科室医疗质控小组会定期抽检患者病历,发现问题及时提醒纠正;质控小组每月还会定期对科室7个医疗小组手术量、病种和效果等进行评估,检查是否有乱用药品、开大处方等情况。
董念国说:“病人和家属到医院治疗,是出于对医院和医护人员的信任,医护人员必须对得起这份信任。”
摘自:http://www.jkb.com.cn/document.jsp?docid=340003&cat=0I
已有账号?登录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