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与疟疾的“对话”

日期:2015-12-29 00:00:00 点击量: 5236 文章来源: 伍法同

青蒿素与疟疾的“对话”
健康彩云南 2015-12-29

我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主要成就是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使全世界在过去15年间的疟疾死亡率降低了一半。

下面我们来简要了解一下疟疾和青蒿素之间的“恩怨情仇”

疟疾是全球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以致死率高著称
中国古代称疟疾为“羊毛痧”、“瘴气”,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就有疟疾流行的记载。公元前2700年前,我国古典医书《黄帝内经·素问》中已有《疟论篇》、《刺疟篇》较为全面的叙述。我国最早记载疟疾,见于《周礼·天官篇》曰:“四时皆有疬疾,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咳上气疾。”隋、唐、明、清都有有关疟疾的许多论述。描述了疟疾的相关症状:“发热、寒战、出汗退热”等。

古时人们对疟疾的本质尚不认识,误为鬼神作祟或气候外袭、饮食不当引起。公元前4世纪,疟疾广为希腊人所知,这种疾病造成了城邦人口的大量减少,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记录了这种疾病的主要症状;到公元3~4世纪,印度古代医学经典《苏斯鲁塔集》认为,疟疾的发热病症与某种昆虫的叮咬有关。

云南自古被称为“瘴疠之区”,西汉《三国志》描述:“孔明率兵南征孟获,到泸江(今云南省雅砻江下游与金沙江汇合处)遇瘴气,将士病死过多,凯旋之师几回不了成都”。

云南近代疟疾流行十分猖獗,仅1904年~1910年修筑滇越铁路期间,就有约3万人死于瘴疟。抗日战争初期,20余万人修筑滇缅公路,3000余人死于疟疾。思茅与1919年开始流行疟疾,延绵30多年不断,原有居民7万多人,到1949年解放时,仅剩不足2万人。

疟疾病的成因是什么?
疟疾是由按蚊叮咬传播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

蚊子,全世界已知约有3200多种。我国记载约有200多种。据知,蚊子能传播疟疾、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等疫病。最常见的蚊子有按蚊、库蚊和伊蚊三种。对人类来说,蚊子是传播致命疾病的杀手,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把蚊子定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公敌。由于蚊子的传播,每年全球约有300万人死于疟疾,至少100万人死于登革热。
蚊子传播病毒有一个先决条件,即病毒必须进入蚊子的肠道细胞,即会在蚊子体内成倍繁殖,繁殖后的病毒回到蚊子的唾液腺,当蚊子叮咬人体时,病毒随同唾液进入人体。蚊子的肠道细胞有一个“机关”,不是每一种病毒都能进入,比如经血液传播的艾滋病病毒就被排斥在外。有的为非致病蚊子,只会引起人体皮肤瘙痒、肿块。

疟疾,许多地方称为“打摆子”,它是由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污染病。夏秋季多见,其传播媒介是按蚊,全球约有60种按蚊能传播疟疾。按蚊吸入疟疾病人的血液后,再叮咬健康人时,就会把它唾液中的疟原虫带进健康人的血液,使健康人发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出汗,以及贫血和脾肿大等症状,但因疟原虫株、感染程度、个体免疫状况和机体反应性等差异,临床症状和发作规律表现不一,但其传播媒介是疟原虫。

疟原虫是人体体内的寄生虫(另一种是体表寄生虫,如虱子、跳蚤、疥螨)。人体体内寄生虫如钩虫、绦虫和囊虫、丝虫、蛔虫等。而疟原虫就是人体体内的寄生虫之一。疟原虫有四种,雌性按蚊叮咬病人或带疟原虫者后,吸入的血液中含有疟原虫的雌雄配子体,在蚊体腔内进行有性生殖,产生许多有传染性的子孢子,再由体腔进入唾液腺内,再叮咬健康人体时,子孢子随按蚊唾液注入人体,然后通过血液侵入肝细胞进行无性繁殖(裂体增殖),约7日左右,裂殖体发育成熟,最后释放大量裂殖子,从而引发疟疾。患者出现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和脾肿大、贫血等症状,有间日疟、三日疟和恶性疟。

在我国西南地区常见的恶性疟对人体危害最大,其症状多分为:
1、脑型—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精神错乱及谵妄、惊厥昏迷等症状,体温可达40~42摄氏度,病情严重;2、高热中风型—发作急,体温突升至42摄氏度左右,出现深昏迷,可在数小时内死亡;3、寒冷型—出现体温过低、出冷汗、血压下降、脉快而弱等周围循环衰竭症状;4、胃肠型—不规则高热、呕吐、腹痛、腹泻,大便带血及粘液;5、黑尿热—极少见。

青蒿素对疟疾,如何克敌制胜?
青蒿在我国民间又称作臭蒿和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我国《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中所指之物即为青蒿。公元前二世纪,我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青蒿有所记载;公元前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退热功能;到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青蒿能“治疟疾寒热”。

我国抗疟新药的研究源于1967年成立的“五二三”项目,其全称为中国疟疾研究协作项目。但在最初的实验中,效果不是很好,屠呦呦先开始系统整理历代医籍,整理了一个640多种包括青蒿在内的草药《抗疟单验访集》。又从《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得到启发:“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在摄氏60度的温度下制取青蒿提取物,历经300多次鼠疟筛选,与1971年10月取得中药青蒿素的筛选成功。1972年,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对鼠疟、猴疟的原虫抑制率达到100%。

青蒿素主要从青蒿中直接提取青蒿中含量较高的青蒿酸,然后半合成得到。目前,除青蒿外尚未发现含有青蒿素的其他天然植物资源。1973年,经临床研究,取得实验室一致结果,抗疟新药——青蒿素由此诞生。 它主要用于间日疟、恶性疟的症状控制,以及耐氯喹虫株的治疗,也可用于治疗凶险型恶性疟,如脑型、黄疸型等;它还可以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到2007年,在需要以青蒿素为基础的治疗的76个国家中,有69已采纳世卫组织使用这一疗法的建议。

经过科学证明,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高效药物。法国科学家最近发现了青蒿素抵御疟疾的化学反应过程。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化学实验室科学家阿内·罗内尔等人通过老鼠试验发现,当一只老鼠感染疟疾时,青蒿素和其衍生物可以很容易与体内血红素产生烷化反应,组成“血红素—青蒿素合成物”。

疟原虫进入体内后,一般都将它的“家”安置在富含血红素的红细胞中,而“血红素—青蒿素合成物”正好可以消灭红细胞中的这些寄生虫。青蒿素对鼠疟原虫红内期超微结构的改变,首先作用于疟原虫体内食物泡膜、表膜、线粒体、内质网,对核内染色质也有一定影响。青蒿素主要作用于疟原虫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疟原虫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体外培养的实验表明,作用方式也可能是抑制疟原虫的蛋白合成。

科学家还发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即使对于有强抗药性的疟原虫都有杀伤力,而对人体的负面影响非常小。这一发现将有助于合成新的抗疟疾药物治疗抗药疟原虫的治疗。

作者:伍法同(云南省健康教育所原副所长,副主任医师;《云南老年报》医疗保健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