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对人们健康的主要影响
洪涝灾害发生后,人们生产和生活环境受到破坏,环境卫生恶化,生活饮用水源受到污染,病媒生物(蚊、蝇、鼠)密度发生变化;受灾居民安置点人群密度过大,人们过于紧张、劳累和身体免疫力下降等诸多因素,极易在受灾地区的人群中导致肠道、病媒生物传染病和皮肤病的发生。
洪涝灾害卫生防疫要点
1.加强环境整治与消杀:进行环境治理,挖沟排涝、厕所统一建设、垃圾集中存放无害化处理等;对环境及灾民住所、垃圾存放地等进行消毒杀虫,降低蚊蝇密度。
2.加强生活饮用水管理:主要采取以保护水源、保证饮用水卫生安全、保护环境为主的措施。洪水冲刷粪便、垃圾,污染了饮用水,造成群众饮水困难。此时,宜对水源进行过滤、消毒、净化,水井加筑井台等防护设施,周围50m内不宜修建厕所、垃圾池。
3.饮用水消毒:除了饮用水需要煮沸消毒之外,生活用水也需要煮沸消毒才能放心使用。例如清洗瓜果蔬菜的用水,如果没有经过煮沸消毒就有可能把细菌、病毒等传染源带到食物上来,从而使食用者感染疾病。
4.严格食品卫生管理和监督:洪水灾害期间,各种食物容易受到污染,粮食也容易发生霉变,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易患肠炎、痢疾、伤寒、甲型肝炎、霍乱等传染病和引起食物中毒。救灾食品不得与汽油、杀虫剂、灭鼠剂以及其他杂物一起贮存、运输。发放救灾食品时要有食品卫生监督人员协助把关,对霉变、腐败、浸水和被污染的食品以及膨胀、漏气与严重锈蚀的罐头食品,禁止发给灾民。
5.生活用品的消毒:洪灾过后,防治传染病蔓延是一项重要工作,而消毒正是防治传染病蔓延的最有力工具。灾区群众除了要做好食物与水源的消毒之外,生活用品与生活用水也是灾后消毒的重点。虽然灾区环境的消毒有多种方式,但煮沸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消毒手段。特别是被洪水浸泡过的生活用品(尤其是餐具),只有在充分煮沸消毒过后才可以再次使用。
哪些疾病需要预防?应该怎么做?
洪涝灾害后首先要预防的是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痢疾、甲型肝炎等;人畜共患疾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洪涝期间极易发生的,如鼠媒传染病: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水灾过后还可能患皮肤病:浸渍性皮炎、虫咬性皮炎、尾蚴性皮炎等。
具体需要做到:
1.注意饮用水卫生。不喝生水,要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装水的缸、桶、锅、盆等必须保持清洁,并经常倒空清洗。对取自井水、河水、湖水、塘水的临时饮用水,一定要进行消毒处理后再饮用。
2.注意食品卫生。不吃腐败变质或被污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剩饭剩菜,不吃生冷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和水产品;食物生熟要分开;碗筷要清洁消毒后使用;不要到不卫生的摊档购买食品。
3.注意环境卫生。不要随地大小便,粪便、排泄物和垃圾要排放在指定区域。 做好防蝇灭蝇,防鼠灭鼠,防螨灭螨等媒介生物控制工作。粪缸、粪坑中加药杀蛆;室内用苍蝇拍灭蝇,食物用防蝇罩遮盖;动物尸体要深埋,土层要夯实。人群较集中的地方,也是鼠类密度较高的地方;当发现老鼠异常增多的情况需要及时向当地有关部门报告。保持住屋和附近地面整洁干燥,不要在草堆上坐卧、休息。
4.如果感觉身体不适时,要及时找医生诊治。特别是发热、腹泻病人,要尽快寻求医生帮助。
(来源:云南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