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疾病千百种,而药品也是千百种,要把二者搭配得十全十美,全靠“医者仁术”。如何安全、合理用药?
一般有以下原则:
1
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服用,特别注意“禁忌使用”和“慎用”。老年人用药更要按医嘱使用。老年人的肾功能逐渐减弱,服用药效比较强的药时要严格按剂量,如服用降糖药时,要防止低血糖的产生。一次低血糖的昏迷带来的身体损伤,会消耗掉10年血糖稳定的功劳。
2
减少使用药品种类,慎用新药;
3
中西药不能随意混用,以防止药效相互作用或抵消;
4
不随意停药、减药或自作主张加大剂量。如有的高血压患者,不能坚持服药,血压降了就停药,容易引起脑出血。
5
注意服药时间,按时吃药。哪些药饭前吃,哪些药饭后吃,哪些睡前吃、早晨吃,不能忽视。如降压药要早上吃,不能睡觉时吃,防止血压骤降,发生意外。
6
服药方法。有的药不能掰开吃、不能嚼碎吃。从给药途径说,有口服、注射、舌下、吸入(吸入性全身麻醉)、局部表面给药(如滴眼、噴喉、敷伤口)等。不同给药途径,可以影响药物作用、速度甚至药物作用性质。
如硫酸镁口服不吸收,在胃肠道内发挥其导泻作用,而注射给药则出现降血压。抗惊厥直至全身麻醉作用。
7
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药物依赖性、特异质反应、过敏反应、致癌和致突变反应。
而药物不良反应、药物过量、药物滥用和治疗错误,均可能导致药源性疾病。
典型的副作用是非甾体类消炎药所致的胃肠道损害,輕则可引起胃或十二指肠溃疡,重则可引起胃或十二指肠出血甚至穿孔,如服用乙酰水杨酸、消炎痛等。
服用药物,必须遵循科学的量效规律,不能擅自加大剂量、延长间隔,防止副作用的发生。如服用利福平的病人,中途擅自停药一段时间以后,
又继续服药,可能产生急性肾衰。降糖治疗如剂量过大,会产生低血糖,临床表现为头晕、出汗、心悸,甚至昏迷。
8
当心药物性肝损伤。由于肝脏是药物浓集、转化、代谢的“化学加工厂”,因此也是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靶器官。
研究显示,有超过1000种药物、药品和草药可发生药物性肝损伤,占所有药物不良反应的10%。它引起肝细胞损伤而致病。随着减肥、保健、美容等时尚风行,滥用药及过度用药增多,加之多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导致药物性肝损伤逐年增多。
临床上可分为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肝损伤。中老年人因肝脏血流量减少,使药物在肝脏内代谢速度减慢,药物在血液中停留时间延长,更增加药物性肝损伤风险。
9
保健品不能当药吃。据调查,约75%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经常服用保健品。许多保健品经营企业通过虚夸功效、免费体检、免费使用试用、健康咨询等方式,诱骗大多数老年人为主的消费者使用各种保健品。
保健品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从某一方面能调节人体机能,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但实际上,许多保健品混淆与药品的界限,误导消费者,使许多无辜老年人上当受骗,身体机能受损。这方面的案例数不胜数。
10
不要使用过期药品。现在,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自己到大街小巷的药店买药的经历,家中抽屉里也放有多种药品,有的早已过期,甚至过期几年了,但舍不得丢弃。使用过期药品,除了没有药效外,有的已经变质,如继续服用,会使身体受到进一步损害。
11
中药并非绝对安全
近年来,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报告日见增多,可分为两类。A型为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所致,与剂量加大有关;B型由药物与病人的异常性引起,属过敏反应,与剂量无关,不可预测。
有人总结了460种中药不良反应,发现其中45.62%的病例是由36种中药引起。如乌头类、板蓝根、雷公藤、蜂巢制剂、六神丸、牛黄解毒丸(片)、鱼腥草、穿心莲、速效伤风胶囊等。
以上原因可能是用药过量、炮制不当、制剂质量、品种混杂等问题产生,严重时可引起死亡。老年人特别记住“是药三分毒”,防止在服药中发生意外。
12
警惕“神医”骗局
近几年,社会上出现了以张悟本、胡万林、李一为首大大小小的“神医”,什么喝绿豆汤治百病,吃生泥鳅治病等等案例。他们的骗术其实并不高,但骗倒了许多人,许多老年人更容易上当,一是缺乏医药知识;二是轻信;三是病急乱投医;四是以讹传讹,结果贻害四方,直接结果就是身体受到损害。
老年人常常容易听信花言巧语而上当受骗。花了很多钱,结果人财两空。这方面的例子数不胜数。如果有病,一定要去医院做检查或看医生,切勿相信所谓的“神医”。
13
添加药物的食品要慎吃
许多老年人喜欢吃保健品和各种滋补食品,一些厂家乘势打着“延年益寿”、“养颜回春”、“滋补抗癌”的美名,将一些药物加入食品中出售,受到老年人的青睐。
在市场上,经常可以看到在一些酒、饮料和糖果中,加进一些中药成分如人参、党参、当归、鹿茸、杜仲等。其实,这些“食品类补品“也是药物。它们中的一些成分药理作用较强,对健康人无益,对体弱老年人也可能帮倒忙。
祖国医学认为,“补药”是为正气补虚而设,凡身体健康,脏腑活动正常者,就不需要使用“补药”否则可导致阴阳失调,扰乱脏腑正常活动。有的人说,他有“阴虚”,所谓阴虚,又分气虚、阳虚、血虚、阴虚四种。在各种补药中,也根据其作用和应用范围分为补气药:如人参、党参、黄芪等;补阳药:如鹿茸等;补血药:当归、熟地、何首乌等;补阴药:枸杞等。如果用药不对症,盲目滥补滥用,必然导致不良后果。
许多老年人对各种补品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道听途说,把一些药理作用强的补药当食品吃,结果适得其反。因为补药中有的有毒性,如鹿茸,有的吃了会引起鼻出血、牙龈出血。我国国家药典明文规定,高血压患者、胃炎、肝炎及肝肾功能不正常者忌服鹿茸。鹿茸中含有雌二醇、雌酮,具有雌激素样作用。从鹿茸中提取的鹿茸精含有雄性内分泌素,只能用于治疗阳痿,可见为什么高血压等患者服用后有害无益。
服用人参同样也不是人人都可。古代对当归有如下记载“肠胃薄弱,泄泻溏薄及一切脾胃病、恶食、不思食及食不消,并禁用之”。可见许多补药不要轻易使用,防止弄巧成拙。
许多食品中加了中药,有些也加进西药,如将洗必泰加入糖果,会造成肠道菌群紊乱;将维生素A、D加入糖果,称为电视糖,宣称吃了看电视可以保护眼睛,吃多了会造成维生素A、D中毒;服用加入了谷维素的饼干会出现皮疹、皮痒、脱发等症状。而谷维素主要是治疗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药物,主要用于精神分裂症。脑震荡后遗症等,这叫“张冠李戴”。但在祖国传统医学上仍有“食物疗法”,如用大枣、核桃、薄荷、茴香、山楂、黑芝麻等加在食品中,对人体一般无害,但在用量上也应适量而可。
稿件来源:云南省健康教育所原副所长 伍法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