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3-10-29 00:00:00浏览次数:5324来源:云南省健康教育所作者:云南省人口和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脑卒中知识
一、脑卒中的定义
脑卒中(脑中风)是指急性脑血管病,是由各种血管性病因(包括出血和缺血)引起的急性或局灶性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脑卒中包括脑梗死及脑出血,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脑血管病变。中医称脑卒中为中风。
特点: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及经济负担重的特点。
二、脑卒中的流行情况。心脑血管病是目前我国居民第一位死因,发病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也是导致60岁以上人群肢体残疾的第一位原因。
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
可控危险因素主要为:
1. 高血压:是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对于高血压,早发现,合理治疗可明显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
2. 心脏病:是公认的脑梗死危险因素,包括心房纤颤、瓣膜病、心肌梗死、心肌病、心力衰竭等。
3. 糖尿病:糖尿病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也增加了脑梗死的发病机会。
4. 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可使脑梗死的发病率增高2倍。
5. 吸烟:吸烟使脑梗死发病率增高1.8倍,戒烟1年内脑梗死风险即降低50%,5年后就降低至与普通人一样了。
6. 颈动脉狭窄: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筛查颈动脉疾病有益于降低脑梗死的发病。
7.睡眠呼吸紊乱。
8.其它危险因素:缺乏运动、肥胖、大量饮酒、膳食中营养摄入不合理。
不可控危险因素 :
1.年龄:年龄越大脑卒中的发病机会越大;
2.性别:男性患脑卒中几率大于女性;
3.家族史:有些脑卒中的病因具有遗传因素,有家族史的病人患脑卒中的机会多于其他人。
4.种族。
四、早期脑卒中的常见症状
一侧面部或上、下肢突然感到麻木、无力, 手持物掉落,口角歪斜、流口水;突然说话困难,或听不懂别人讲话;一过性视力障碍、黑朦,视物模糊;突然眩晕,站立不能;突发性地对近事遗忘;出现难以忍受的头痛,症状逐渐加重或呈持续性,伴有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上述症状发生后数分或数小时可自行缓解,称为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
五、脑卒中主要包括:脑梗死及脑出血
1、脑梗死
由于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其供血区域脑组织出现坏死,叫做脑梗死,俗称脑血栓、脑梗塞等。
脑梗死的发病大部分是在安静状态下起病,如吃饭、看电视,或刚睡醒时发现症状。发病迅速,患者多在发病数小时内就表现出明显的症状。
2、脑出血
脑出血俗称“脑溢血”,是指非外伤性的脑实质内的出血。多数脑出血是因为高血压病引发的小动脉病变,在血压骤然升高时破裂所致。其它常见的原因包括淀粉样血管变性或动脉瘤等。
与脑梗死的安静起病方式不一样,脑出血的发病通常都是在活动中,如在上楼时、锻炼时、体力劳动时、洗澡时,情绪激动时。大部分患者发病时即摔倒在地,迅速出现明显的头痛、恶心、呕吐,以及肢体瘫痪或言语障碍,出现意识障碍如昏睡、昏迷者也较常见。
六:脑卒中防控知识。
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低油限盐、注意心理平衡。
(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1. 饮食调整:按照多品种、适量与平衡的饮食原则,安排好一日三餐的食物,多吃对预防中风有益的食物,如牛奶、鱼肉、黄豆、花生、大蒜、洋葱、草莓等,少吃动物油、动物内脏。
2. 戒烟限酒,限制食盐摄入量,饮水充足避免低血容量。
3. 劳逸结合,生活规律:老年人生理调节机能减退,生活无规律、过于疲劳时容易促发心血管事件。
4. 加强自我保护:老年人天气适应能力减弱,气温变化骤冷骤热时应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平时注意体位变化不要太快,以免引起脑部缺血。
5. 控制体重,坚持运动:通过运动消耗体内过多的热量,有利于降低脑中风的危险。可根据自己的体质和病情,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如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等,应长期坚持。
6. 重视精神、心理健康:长期精神紧张、情绪波动,易使神经体液调节机能紊乱而诱发脑血管病。保持乐观心态和情绪稳定,忌狂喜、暴怒、忧思、悲痛。
(二)控制脑血管病的相关危险因素
应重视控制脑血管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积极治疗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有心房纤颤的患者评估血栓的风险,合理选择抗栓药物治疗。出现可疑的脑卒中症状,应立即就诊,以便及时治疗
七、脑卒中家庭急救方法
掌握正确的应急措施对减少合并症,维持生命体征,防止病情加重,争取时间,进一步救治等十分重要。正确的做法是:
初步判断为脑血管意外以后,应使病人仰卧,头肩部稍垫高,头偏向一侧,防止痰液或呕吐物回吸入气管造成窒息,如果病人口鼻中有呕吐物阻塞,应设法抠出,保持呼吸道通畅;解开病人领口纽扣,领带、裤带、胸罩,如有假牙也应取出;如果病人是清醒的,应注意要安慰病人,缓解其紧张情绪,宜保持镇静,切勿慌张,避免造成病人的心理压力;注意给病人保暖,防止受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经常呼唤病人,以了解意识情况。对躁动不安的病人,要加强保护,防止意外损伤;呼叫救护车来运送病人,若自行运送,在搬运病人时正确的方法是:2-3人同时用力,一人托住病人的头部和肩部;如果还有一人,则要托起病人腰背部及双脚,3人一起用力,平抬病人移至硬木板或担架上,不要在搬运时把病人扶直坐起,勿抱、拖、背、扛病人;
在没有医生明确诊断之前,切勿擅自作主给病人服用止血剂、安宫剂牛黄丸或其它药物,应争取尽快到达医院,最好在发病3小时之内。
远离脑卒中必防五大误区
误区一:脑卒中是老年人“专利”
近年来脑卒中的发病正趋于年轻化,约有33%的脑梗死病人年龄在65岁以下。中年人平时工作压力大,忽视了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治疗,这往往成为脑卒中的“导火线”。加之天气转冷,人体血管受寒冷刺激而收缩,造成血压上升,极易诱发突发性脑梗死、脑出血。
误区二:只有高血压患者才需防中风
高血压是引发脑卒中的头号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病史者发生脑卒中的几率比正常人高出1.3到2.4倍。但是,除了高血压外,以下疾病都是诱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心脏疾病。包括冠心病、心房纤颤、心脏瓣膜病等,大约有近半数的老年人心源性脑梗死都是由房颤所致。
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的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变,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基础原因。
高血脂症和肥胖症。血浆胆固醇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有密切关系。降血脂药物能明显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此外,短暂性脑缺血,炎症,以及育龄妇女长期口服避孕药物、流产或分娩后,由于体内雌孕激素水平波动较大,也有可能诱发脑卒中。
除了上述疾病外,长期吸烟和酗酒也会增加脑梗死的发病几率。
误区三:迷信“特效药”,血压降得越快越好
高血压病人在冬季易发生脑卒中,但如果血压降得过快、过低,也存在突发脑梗死的危险。这主要是因为慢性高血压患者的脑组织已经适应了偏高的血压水平,若血压过快地降低到所谓的正常水平,反而会引起脑缺血,导致脑梗死的发生。
误区四:加强晨练就能预防脑卒中
适量的运动有利于降低老年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率,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也可降低老年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几率。但需要注意的是,许多老年人天不亮就起床外出锻炼,这样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凌晨至上午正是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过早起床出门锻炼,不但寒冷的天气容易引发脑梗死,而且剧烈的运动会使血液流向四肢肌肉,导致脑部供血减少,更易诱发脑梗死。
因此,老年人在冬季的运动时间不宜过早,且一定要量力而行。特别是在冷空气突然来袭的时候,老年人最好等身体适应了寒冷天气,再选择阳光好、较暖和的中午时间出门锻炼。外出时头部一定要保暖,帽子、手套、围巾都不可少。
误区五:忽视脑卒中早期症状
脑卒中是急诊中的急诊。时间是大脑功能能否恢复的关键因素。为争取到有效的治疗时间,患者本人及家属一定不能忽视以下这些脑卒中的早期症状:
眼前发黑看不清东西。
一侧肢体出现麻木感。
不能讲话或讲话不流利。
一侧肢体无力或不能活动。
眩晕并伴有恶心呕吐。
有些前兆症状通常只会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最多不超过24小时就可能得到缓解,因此很容易被忽视。患者出现这些症状后,家属应该及时把患者送到就近的条件设施较好的大医院进行治疗。
(云南省健康教育所 2013.10.24 发布)
已有账号?登录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